当前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接近47%,预计2025年将达到60%,这意味着新能源车增量市场空间将显著收窄。随着赛道增长红利进入最后窗口期,国内车企竞争焦点转向存量用户争夺,但比亚迪、华为、理想等头部品牌凭借稳固的车企用户基本盘,已形成难以撼动的市场格局。
小米汽车通过互联网流量营销模式吸引年轻及女性增量用户群体,但其估值溢价逻辑受到行业天花板限制。尽管当前1.5万亿港元市值已反映造车预期,但对比亚迪、赛力斯等成熟车企的估值体系,市场定价趋于理性化。
在海外拓展挑战方面,新能源车出海难度主要源于中美欧市场渗透饱和,以及新兴市场基建不足。东南亚等地区受限于经济水平与使用场景,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需求,而长城等品牌在严寒地区的渠道布局优势则凸显差异化竞争壁垒。
分析师指出,小米若想突破估值瓶颈,需借鉴特斯拉通过AI和机器人技术构建新叙事,但目前新能源车行业整体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单纯依赖流量打法或难以持续获得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