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近期拟在布鲁塞尔峰会上讨论对华贸易强硬措施,德国、法国等成员国支持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应对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政策。该法案被视为“核选项”,允许欧盟限制贸易、知识产权及投资准入,但因后果不可控,实际使用可能性较低。欧洲试图通过威慑迫使中国让步,但分析指出此类威胁更多体现其矛盾心态,既担忧中国产业竞争力,又受制于美国影响及战略自主性缺失。
中欧关系自投资协定暂停谈判后转向复杂化,双方从经贸合作转向竞争对抗。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等举措,反映其面对市场规律下产业冲击的被动反应。历史上,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崛起均引发类似博弈,欧洲当前对华限制延续了列强竞争逻辑,但缺乏有效应对中国产能优势的创新手段。
欧盟在贸易博弈中呈现双重标准:对美国单方面加税妥协,却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中国通过遵守国际市场竞争规律扩大产业优势,而欧洲选择升级关税壁垒而非技术创新,暴露其应对策略的局限性。分析认为,欧洲若持续以“核选项”威胁而非提升自身竞争力,将难以平衡对华经贸关系的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