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平台出现多起利用负面事件博取流量的争议现象。前银行副行长肖某在社交媒体以犯罪经历为噱头吸引关注,其通过虚假理财协议骗取27.46亿的案件引发公众对犯罪经历流量变现的批评。类似案例中,刑满释放人员借“纯狱风”打造人设,被指挑战法治底线。
农村博主“诚哥”因发布残障人士猎奇视频遭质疑,其家庭中多名残障妇女和儿童的生活状况引发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讨论。尽管官方回应称婚姻合法,但公众仍担忧残障人士被利用为生育工具,呼吁严查猎奇内容背后的违法行为。
湖南钢材市场被曝销售违规加工的瘦身钢筋,这类劣质建材流入建筑市场可能引发楼脆脆等重大安全隐患。市场监管部门需排查瘦身钢筋建筑风险,依法追究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刑责。
杭州高速发生戴恐怖面具恶搞事件,涉事外籍教师行为虽未造成事故,但暴露高速恶搞安全风险。交警部门强调此类行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需强化违法警示。
上海独居女性遭遇高价开锁陷阱,平台标价25元的服务被强行收取2410元费用,反映高价开锁消费欺诈乱象。专家指出此类强制消费涉嫌违法,需完善平台审核机制与市场监管。
海南省发改委声明有不法分子假冒官员实施网络诈骗,官方需规范声明表述并加强打假行动。此外,“睡眠邪修大法”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医学专家提醒部分助眠方法仅适用于轻度失眠,需警惕流量驱动下的伪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