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措施,明确要求规范学生手机使用,禁止电子产品进课堂,并联合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推送。研究指出,13岁前使用智能手机与成年后心理健康问题显著相关,攻击性行为和情感调节能力下降等问题凸显。
苏丹红化妆品禁用争议引发关注,多个品牌因第三方检测出禁用成分下架产品。国家药监局明确禁止苏丹红用于化妆品,品牌隐瞒生产链路的行为暴露品控漏洞,监管部门需对涉事原料供应商追责。
雪中飞代工模式生产链路争议引发消费者担忧。品牌被曝依赖代工厂生产,但未明确标注生产信息,消费者质疑透明度。舆论呼吁代工品牌主动公开生产流程,以品质而非模糊标签赢得信任。
银行理财诈骗风险事件曝光,57名储户因轻信银行营业厅内“业务员”推荐的理财产品,损失1180万元。法律分析指出,银行若未尽审慎义务需担责,但储户面临举证难题。
未成年人手机依赖危害研究显示,过早接触智能手机可能导致成年后心理健康恶化。英国研究指出,13岁前拥有手机的女性成年后出现严重心理症状比例上升9.5%,攻击性行为和现实感缺失问题突出。
电商直播间消费陷阱频现,部分直播间通过“货不对版”手段欺诈消费者,如高价拍豪车收到山寨产品、迷你规格商品冒充正品。双十一临近,行业乱象亟待整治。
玻尿酸足跟注射风险引发热议。网红通过注射填充物增高足跟,但医学专家警告可能破坏脂肪垫缓冲功能,导致感染、血管栓塞甚至截肢风险。
另辟蹊径甘蔗营销成网红事件,浙江绍兴农户设置“自助偷甘蔗”趣味活动,结合收款码实现创收。活动既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又以透明化操作赢得口碑。
金店回收未成年人黄金争议中,店主以低价回收疑似家庭私拿的首饰后联系家长归还。事件真实性遭质疑,网友指出类似剧本化情节或为流量炒作,需监管部门介入核实。
事业单位招聘条件争议引发舆论质疑。河南某单位招聘对专科生不限专业,却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置严苛限制,被指涉嫌“萝卜招聘”。官方回应称条件按实际需求设定,但合理性存疑。
圆梦统计平台诈骗遭国家统计局打假。该平台冒用官方名义宣称发放“数字红利”,实为诱导充值骗局。部门提醒公众警惕仿冒平台,公安需全链条打击此类损害公信力的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