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近期推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试点,旨在解决基金公司依赖管理费收入与基民收益脱钩的问题。此前,基金公司以规模收取固定管理费的模式导致其过度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投资者实际收益。2020-2021年新基金发行火爆,但部分基民亏损严重,引发对管理费收取合理性的争议。
改革方案提出四点措施:一是将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挂钩,业绩差时降低费率,业绩好时可适当提高;二是要求主动型基金需跑赢基准基金(如沪深300)才能收取高于指数基金的管理费;三是将投资者盈亏纳入考核指标,强化基金公司对基民收益的责任;四是明确三年以上长期业绩考核权重不低于80%,避免短期投机行为。
当前主动型基金管理费普遍为1.2%-1.5%,是指数基金费率的8-10倍,但其业绩常未跑赢基准,导致指数基金规模快速增长。此外,基民亏损主因并非管理费,而是追涨杀跌行为。数据显示,80%的基民在2020-2021年高点入场,但市场回调后亏损严重。托管费仅占亏损的小部分,投资者行为偏差仍是核心矛盾。
此次改革通过调整收费机制和考核导向,推动行业回归“以投资者收益为核心”的初衷,但基民仍需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