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市茅台镇一污水处理厂因PPP项目合作引发重大投资纠纷。某民营企业投资8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并与当地政府签订30年经营权协议,但建成投产不足一月即被政府以“重大违规”为由强制接管,导致企业资金亏损、工人被清退。该项目本为解决当地酒企污水治理难题,政府仅出资2000万元,却通过接管行为引发社会对“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现象的质疑。
事件发酵三年未果,企业陷入法律困境。法院以“非行政诉讼”为由未予受理,迫使事件转向舆论监督渠道。贵州日报对此点名评论后,遵义市政府宣布提级调查,承诺推动解决。公众关注焦点集中于政府行为的合规性、PPP项目风险管控及民营企业权益保障。
舆论压力下,网民呼吁彻查背后利益关系,避免类似事件损害地区投资环境。该案例暴露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与契约执行间的矛盾,也反映出重大公共项目监管机制的不足。事件进展将持续考验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