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荆州段近期开展大规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十万余尾不同规格的个体,包括体长2.2米的17岁成鱼、600余尾幼龄鱼及十万尾鱼苗。这些人工繁育的中华鲟通过配备超声波监测装置,可追踪其洄游轨迹,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放流个体适应情况良好,半数以上成鱼能抵达长江口,验证了人工种群对野生种群补充的有效性。
在中华鲟保护基地,子一代中华鲟(野生种群的直系后代)饲养于直径40米、深4.5米的模拟长江环境的养殖池中,子二代则在更小空间内适应底栖习性。幼鱼培育采用低矿物质井水,严格把控水质要求,以提高存活率。
农业农村部计划2024年在荆州放流百万尾中华鲟,延续2023年百万尾级规模。通过人工繁育技术和科学放流管理,该项目旨在恢复长江洄游性鱼类资源,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关键支撑。监测数据表明,去年已有约11万尾放流幼鱼经长江口入海,标志着野生种群恢复取得阶段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