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毕业论文季引发对AI检测工具的广泛讨论。多所高校学生反映,原创论文内容被检测系统误判为AI生成,例如《荷塘月色》《滕王阁序》等经典文本的AI率被标为62.88%甚至100%。此类误判风险引发担忧,学生质疑检测工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同高校对AI生成内容的查重标准存在差异,如四川大学分学科设定比例,南京财经大学以40%为参考线,而衡阳师范学院则采用风险等级划分。专家指出,当前AI检测技术仍不成熟,检测结果仅能作为参考,学术评价体系需更关注创新性与思想原创性。
另一方面,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及多项专利的事件引发关注。调查发现,其参与的专利申请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初中阶段),且多篇论文与专利的发明人涉及该校教授刘某华、刘某龙等人。尽管重庆大学已启动学术成果真实性调查,但此事引发对学术伦理规范及学二代问题的讨论。专家强调需核实研究能力与实际贡献,避免利益输送,并建议在评奖升学机制中剔除学二代的不公平因素。
两起事件共同指向学术评价体系的优化需求。媒体评论指出,AI检测本质是基于概率的测算,不可替代学术价值评判;高校应降低对单一指标的依赖,强化创新考察。同时,学术成果核实需结合技术检测与实质审查,推动学术公平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