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桥下空间因近期设置围栏并引入商业音乐社引发争议。5月28日至29日,运营方拆除围栏并恢复开放通道,市民可自由通行,未消费也可使用公共设施。这一大桥围栏拆除事件平息了连日来关于公共空间商业争议的质疑,现场市民普遍支持开放举措。
争议源于运营方在网红桥下空间改造过程中设置围栏、收取押金等商业化操作,被质疑违背《武汉桥梁安全条例》中关于桥下空间公益性用途的规定。条例明确禁止收费行为,并要求改造需经政府部门审批。武汉城投城运集团回应称,桥下空间规划始于2024年,今年4月初步建成,围栏仅为应对暴雨后爆红景点的景点人流量控制机制,现已取消预约定金制度。
舆论焦点集中在商业化运作是否合规。市民质疑运营方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且未明确公益与商业的界限。对比武汉东湖绿道、江滩公园等城市公益空间开放案例,公众更期待杨泗港桥下空间保持开放包容,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此次事件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共享的复杂性。相关部门需在流量管理与公共利益间寻求平衡,通过透明规划和公众参与,避免“有形或无形围栏”对城市公益空间开放初衷的消解,维护市民对公共资源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