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安徽等地居民在高压线附近打伞时,雨伞金属支架频繁出现电火花并伴随电流声。此类现象在雨天和晴天均有发生,引发公众对高压线下安全问题的关注。专家指出,高压线周围存在强电场环境,潮湿环境导电性增强,导致空气绝缘特性被破坏,伞骨尖端因电荷积累现象形成局部高电压,最终引发电弧击穿现象,产生可见的蓝色电火花。
为验证原理,安徽合肥市科技馆通过雅各布天梯装置模拟了类似场景:两根金属管在电压差下产生电弧,与伞骨尖端放电原理一致。研究表明,高压线附近强电场是电火花产生的关键因素,与伞的材质、角度及环境湿度密切相关。
针对安全风险,专家强调需保持高压线下安全距离,10千伏线路至少需3米,雨天需更远。若距离不足,电弧温度可达3000℃以上,可能造成严重烧伤。建议公众在高压线附近避免逗留,发现伞具放电时立即撤离,切勿因好奇靠近。
此外,电力部门提醒,若遇电线坠落,应采用单脚或双脚并拢跳跃的方式离开,以减少跨步电压危险。此类科普知识对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情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