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中牟县某学校因组织“愧疚教育”活动引发争议。活动中,家长跪地让学生蒙眼踩背通过,校方称此为家校共育活动的拓展环节,但因细节考虑不周导致形式不当,已公开致歉。部分学生及家长表示,此类活动早年已有类似形式,但此次将学生替换为家长的做法引发更强烈质疑。
教育专家指出,此类愧疚教育缺乏理论支撑,属于教育形式主义,可能对学生心理压力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强化愧疚感刺激学习动力的方式,可能异化亲子关系,而非真正培养责任教育理念。健康的感恩教育应注重学生自驱力培养,引导其树立个人目标,而非依赖短期情感刺激。
舆论争议焦点在于教育手段的合理性。有观点认为,学校意图通过激发愧疚感提升教育效果,但实际可能适得其反。专家呼吁家校共育活动需注重科学引导,避免形式化操作,转而关注学生自律意识与亲子关系重建,以长期、可持续的方式助力学生成长。
目前,当地教育局已介入调查学生举报事件,涉事学校承诺调整活动设计。讨论核心回归教育本质:好的教育应尊重人格尊严,避免形式主义,通过责任教育与自驱力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