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出生于1927年安徽农村,幼年虽逢乱世失学,仍坚持秉烛夜读,立志报效国家。其父在他七岁入学时,通过向孔子牌位及老师行三跪九叩之礼,奠定其孝亲尊师传统美德的根基。这种父母与老师配合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他对师道尊严的深刻认知,成为其一生遵循的准则。
1949年赴台后,老教授通过诚恳致信台大哲学教授,获得每周日徒步二十余里求学的机会。他以恭敬三鞠躬和顶礼拜师的行为践行孝亲尊师传统美德,三年间鞋底磨穿仍坚持求学,展现出对师承传统教育理念的虔诚。这段经历为其日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师从李炳南大德期间,老教授接受"三不准"严苛师规,恪守师规十年修行,通过断绝外缘使心性澄明。面对寿命仅余十五年的测算,他发愿折寿供师,后经李老师指点以弘法积功累德改变命运,最终突破命数桎梏。这种尊师重道与实修实证的结合,印证了《中庸》"大德必得其寿"的哲理。
老教授毕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强调师道建立在孝道之上,学生需以十分恭敬心方能承传智慧。其亲身示范的孝亲尊师传统美德与恪守师规十年修行的实践,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鲜活范本,彰显尊师重道与积功累德改变命运的深刻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