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提出“人的本性”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核心特征,包含普遍共有的“人类共有本性特征”。她指出,尽管人与动物同样具有食色之欲,但人类对食欲和性欲的追求超越生存需求,发展为对享受的追求,如孔子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人类特有欲望复杂性”。
通过分析“灵性良心”这一“道德判断灵性本能”,杨绛强调人性中先天存在的道德标准。孟子所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印证了“人性本善情感基础”。这种“先天道德行为能力”不受后天教育或智力限制,即使是贫贱或愚笨者,也保有识别善恶的能力,如弱智的阿福、阿玲仍展现良知与情感依附。
文中对比“禽兽本性”与人性差异:动物行为受“动物本能行为模式”驱动,如犬类忠诚源于生存本能,而人类道德选择则基于“灵性良心”。杨绛以乡民、痴呆儿童为例,说明即便智力残缺者,其“人类共有本性特征”仍存,唯未成形的“未成品”例外。这一观点揭示人与禽兽分界线的模糊性,但最终强调“道德判断灵性本能”为人性不可替代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