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多重非财务指标挑战,尤其欧美市场对环保标准、碳排放限制政策、员工权益保障等要求严苛。例如,环保达标要求涉及水资源消耗、塑料废品处理等细节,供应链合规审查则关注行贿受贿、政府补贴合规性等问题。这些标准常被质疑为双重标准问题,导致中国企业需额外投入资源应对国际环保组织干预和复杂法规。
ESG评价体系作为非财务评价维度的核心框架,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方面评估企业。环境维度聚焦碳排放和资源消耗,社会维度强调性别平等和同工同酬,治理维度则涉及财务造假和风险管理体系。尽管ESG理念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但其量化难度和执行争议引发商业界分歧。支持者视其为道德标杆,反对者则批评其降低效率,甚至沦为政治正确争议工具。
以SpaceX环保争议为例,其火箭发射因海龟保护和水冷系统排放问题屡遭美国国家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限制。寒潮期间,支持者自发拯救海龟以避免责任归咎,凸显环保标准与商业效率的冲突。宁德时代匈牙利投资则因环保组织抗议陷入停滞,当地法院推翻建设许可,暴露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估和社区沟通中的短板。
案例表明,ESG体系的两大核心问题在于指标难以量化且易被武器化。宁德时代全球化战略受阻、SpaceX与监管机构的博弈均反映非财务指标对国际投资和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深远影响。如何在效率与公平间平衡,将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必须破解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