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具型自我的形成与童年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科胡特提出的内具型自我概念,强调个体需具备心理凝聚力以应对情绪波动。其形成依赖于父母对儿童需求的积极关注,通过安全依恋关系建立,使孩子感知到“我是好的”,从而培养情绪稳定性。若童年父母尊重缺失,如随意指责或重男轻女,易导致自尊受损,形成破碎型自我,表现为自我苛责、羞愧及成年后心理困境。
心理重建的核心步骤包括三部分:首先识别自我贬低语言,如将“我真胆小”替换为保护性表达;其次通过自我肯定重塑内在价值感,弥补童年未被满足的面子需求;最后需停止自我虐待,以自我关怀替代内在批判,重新养育内在小孩。这一过程需持续练习,若无法独立完成,可寻求心理咨询支持,借助专业引导建立内具型自我。
吴志宏指出,父母若忽视儿童精神胚胎发展,仅围绕自身需求施教,会破坏安全依恋关系,加剧自我破碎风险。成年后,个体需主动补偿童年缺失,通过情绪稳定性培养与自我肯定重要性认知,逐步修复心理内核,避免陷入抑郁或自伤行为,最终实现内在里子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