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谈》提出“幽人自适”的处世哲学,强调隐居者应顺应自然本性,以不劝酒的饮酒雅趣、不争胜的棋艺境界、无弦琴的雅致意趣等清雅之事为本真追求。这类生活方式摒弃繁文缛节的世俗束缚,推崇不迎送的自然待客之道,体现对内在契合的重视。
陶渊明携无弦琴与友相会的典故,进一步阐释了“自然本性的内在契合”之深意。他认为琴中意趣无需依赖琴弦,人生亦无需拘泥形式,只需领会本质。这种态度与世俗对表象的执著形成鲜明对比,揭示超脱物欲的智慧。
孔子与程子“程孔之交的真诚相遇”则展现守礼不拘泥的礼节智慧。孔子不顾子路对礼节的质疑,以《诗经》类比,强调真诚相遇胜过刻板仪式。其随顺自然的处世态度,既守礼法又重本心,为后人树立了平衡礼与真的典范。
通篇围绕“随顺自然”的主题,倡导在清雅之事中追求本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坦率,避免落入形式主义的苦海,最终实现精神的自在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