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与劳动强度等级划分依据
音频内容以2018年至2021年真题为例,解析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例如,锯木头、操作风动工具等动作属于二级中等劳动,而搬重物为三级重劳动。劳动强度等级划分依据包括动作持续时间、身体部位参与度及负荷重量,强调间断搬运中等重物(B货腿工作)对应二级劳动,复合性躯干工作则可能归为三级或四级劳动。
肌肉疲劳与精神疲劳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肌肉疲劳表现为局部肌肉酸痛,由大脑皮层局部区域活动引发;精神疲劳则表现为惰性感觉,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相关。疲劳产生原因分为工作条件因素(如劳动制度不合理、环境噪声)和作业者自身因素(如熟练程度、身体素质)。案例指出,长时间作业导致体力不支的根本原因可能属于工作条件因素。
消除疲劳途径与轮班作业生理问题解析
消除疲劳的有效措施包括优化显示器和控制器设计、改变作业内容、播放适宜音乐及改善工作环境。轮班作业影响方面,强调夜班扰乱生物节律,易引发疲劳,建议通过调整光线和噪音模拟昼夜交替以缓解。
心理特性分类与安全心理学研究范畴
心理特性涵盖能力、性格、动机、情绪与情感。能力影响因素包括感知力、注意力等,性格类型(冷静型、急躁型等)与事故关联性显著,冷静型最利于安全。情绪分类中,急躁情绪(如毛躁操作)与烦躁情绪(如精神不集中)需针对性管理。考试常考心理特性与生理特性的区分,如体力、心率不属于心理范畴。
真题应用与安全行为管理
通过历年真题解析,强调劳动强度等级划分依据、性格类型安全影响及情绪分类的考试重点。例如,2023年考题指出冷静型性格不易导致事故,2022年题验证性格定义的正确表述,体现安全心理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