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多个小区出现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涨价现象,引发居民质疑。部分市民反映,充电费用自今年六七月起显著上涨,涨幅接近翻倍。涨价主要源于充电收费模式改革,即从按时长收费改为“电费+服务费”的价费分离模式。电费按居民用电标准收取,服务费则统一为0.58元/度,运营商称此举覆盖设备维护、物业场地费等运营成本。
充电收费模式改革依据政府文件《关于规范我市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推行,旨在通过价费分离和电网直供电降低居民负担。但部分运营商被指借机抬价,将物业收取的管理费转嫁至服务费,导致服务费争议。物业方反驳称,场地费实际由运营商承担,涨价理由不实。
政府文件中明确禁止借改革违规涨价,并倡导减少物业场地费分成以降低服务费。然而,实际执行中,部分小区仍存在收费不透明问题,运营商与物业责任划分不清。目前已有投诉案例通过政府协调下调价格,但服务费合理性仍需监管介入核查成本构成。
用户投诉充电价格案例增多,反映出居民对收费改革的疑虑。相关部门需落实充电价格监管措施,依据政策核查服务费定价,确保收费模式改革真正实现“降成本、惠民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