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从“自性”与“觉性”的本质出发,指出尽管人类感官功能(如眼、耳、鼻等)的觉知功能相同,但个体对世界的觉见却存在观念差异。例如,对同一事物(如太阳或菜肴)的感知因主观执念而形成不同见解,这与《金刚经》中“无四相”的哲学观点呼应,强调破除虚妄相执的重要性。
进一步分析差异的根源时,提出基因差异由众缘合合形成,包括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如父母秉性、物质条件)共同作用,最终塑造个体的习性。文中以“性相近习相远”为例,说明通过观察特性(如孩童抓周)并给予特性引导,可帮助个体发挥天赋,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最后强调“遵从自性”对人生的意义。若选择与自性契合的道路,即使外界认为艰辛,个体也会乐此不疲;反之,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物质成功却内心孤苦。这一观点呼吁回归无为法的本质,超越表象差异,以觉性为基础追求高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