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消失的故乡》中,以深沉的笔触回忆童年生活的故乡米勒路。曾经的南国梅林、井台边的茂密龙眼树和长满水草的蜿蜒河渠,构成了他记忆中的乡村景致。这些自然意象与市集、教堂、三坊七巷等中西共生的文化形态交织,塑造了一座弥漫欧陆风情的海滨城市独特风貌。
随着现代化进程,故乡的梅林被市集取代,河渠与稻田消失,中西融合的文化形态被单一的水泥建筑覆盖。作者徘徊于被岷江切割的古城,试图寻找通往江边的苍山石阶和悠长缠绵的轮渡汽笛声,却只余惆怅。这些消失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承载传统氛围与历史记忆的符号。
文中特别提及岷江古韵与林则徐、冰心等文化名人的渊源,以及基督教文化与本土传统的百年共生。然而,改造后的城市以刻板的坊屋覆盖了原有的鲜花草坪与西式建筑,文化多样性消弭于千篇一律的改造中。作者在迷失与哀伤中,为故乡的消逝写下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