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本围绕着先秦时期关于利与害、道德修养以及智人等话题展开讨论。其中提到了忌与物我两忘境界的智人和神妙不测的现象。瞿鹊子向常武子询问了孔夫子对于圣人行为态度的看法,并表达了自己认为这是精妙之道实践和体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