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围绕《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展开,分析其科举成就的真实含金量。范进在乡试中取得第七名“亚元”,这一名次在科举规则中具有特殊意义,相当于现代高考的“裸分状元”。其文章需经多方审阅并公示,学术水平需得到公认,因此“亚元”实际代表顶尖学术能力。
范进后续通过进士考试并进入翰林院。清代翰林选拔标准注重学问深厚,尤其对年龄较大的入选者要求更严,范进能以五十余岁入选,侧面印证其学术造诣。其官职晋升至通政使(正三品),主管邸报编纂,需学界领袖方能胜任,进一步体现其学术地位。
作者指出,范进的科举路径包含“小三元”成就(秀才、举人、进士均名列前茅),此类人才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后世对科举的丑化常忽略其规则严谨性,例如秀才录取率极低(类比清北录取),而范进早年因考官疏忽被埋没,实为讽刺科举执行中的偶然性,而非否定其制度本身。
通过对比《红楼梦》贾宝玉的第七名争议及清代科举舞弊案,强调范进名次的真实性。其故事原意在于揭露人才选拔中的偶然不公,而非塑造迂腐形象,需结合科举规则重新审视其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