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与技术挑战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办,20支国内团队参赛,天工机器人以约2小时40分钟完成21公里赛道夺冠。比赛中,机器人需应对转弯、上下坡等复杂路况,考验其运动控制算法优化能力。例如,天工机器人通过一脑多机功能提升智能平台性能,但其他队伍因算法缺陷导致频繁摔倒,仅7支队伍通过13公里观察站。
硬件与耐久性问题
机器人关节发热和电机设计成为主要障碍。持续高负荷运动使伺服电机温度超80℃,导致动力失衡或罢工。此外,腿部关节磨损造成动作失衡,部分机器人因关节轴承故障需更换备用机。研究显示,机器人单次续航不足10公里,需多次补能,电池技术亟待突破,固态电池等创新被寄予厚望。
技术突破与产业意义
尽管比赛中多数机器人表现不稳定,但完赛团队展现了算法优化、轻量化设计和材料技术的成熟。例如,松岩动力N2机器人通过矮化设计降低重心,获得第二名。赛事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推动运动控制算法、自适应平衡等核心技术的迭代,为未来人机共生场景提供实战检验。
未来展望与行业影响
此次半马凸显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潜力与局限。尽管目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有限,但春晚扭秧歌、足球射门等场景已展现其应用多样性。刘慈欣指出,人形机器人虽未达到处理复杂任务的水平,但技术狂飙趋势不可逆。赛事不仅加速行业良性竞争,也为产业马拉松鸣响发令枪,预示人形机器人将深度融入生产与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