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纪末,外国人对中国的通商制度持不满态度,但认为只能容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态度逐渐改变。当时,在广州的外国人中,英国已经占据了领导地位。此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并将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制造。海外市场对于英国来说越来越重要。他们认为中国对于通商的限制最不利于自己的商业发展。同时,在印度战胜法国后,印度全归了英国掌握,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向东亚发展。欧洲人将乾隆皇帝视为一个开明君主,并认为在华通商遇到困难是由广州地方官吏造成的。英国认为,如果能让乾隆知道这些困难,他一定愿意进行改革。1792年正是乾隆满八十岁的那一年,如果英国派使者前来祝寿,就有机会进行交涉并促进中英友谊。广州官吏了解到乾隆的虚荣心,并极力怂恿英国派马戛尔侯为全权特使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