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出海”已经成为了创投圈的一门显学。人们达成的共识是,就像当年孙正义带着“copy to China”的投资哲学来到中国,创造了无数商业神话一样——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和世界其他区域形成了明显的代差,只要想到办法“Copy to SomeWhere”,我们也能够创造自己的神话。
至于出海“中东”?那更不需要过多讨论。石油经济带来的财富积累,已经非常具体地展现在迪拜塔、棕榈岛、帆船酒店、卡塔尔世界杯、沙特王子花园里的狮子,和C罗的工资条上。即使是讨论“商业”层面,也能找到大量真金白银、对应到具体机构、具体人的案例。
例如在2024年年底举办的阿布扎比金融周(ADFW)活动中,有8家总计AUM达到6350亿美元的投资机构,宣布在阿布扎比设立分支。包括私募股权公司泛大西洋资本General Atlantic (1000亿美元AUM)、孤星基金(950亿美元AUM)和Investindustrial (140亿美元)、私人信贷巨头Golub Capital (700亿美元AUM)、Polen Capital (630亿美元AUM)、保险经理Eldridge (740亿美元)、股权管理公司Carta (1500亿美元AUA)、对冲基金Marshall Wace (690亿美元AUM)。
机构策略多种多样,包括私募股权、私募信贷、保险资管等。他们作为市场定义中“热钱”,扎堆在中东,组成了一个鲜明地信号:
高薪诚聘、虚位以待。
然而市场里还有一个常识,“时间”也是同样的变量。“时间”的差异决定了一个样本的参考性,甚至决定了一个命题是否存在。尤其是对于“出海中东”这件事来说,“出海”哨声刚刚响起的2019年、被世界杯点燃的2022年、现在“出海”已经成为显学的2025年,显然已经是三个不同的世界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熟悉的那些关于中东市场的传说,那些中东创业氛围的解读、那些中东商人的心理状态,很有可能已经失效了。
所以这次对谈,我们邀请到了一位长期深耕中东市场的创业者。他从“外贸”时代开始接触中东市场,经历过还未完全开放的科威特、经历过从“封闭”到“激进”的沙特、体验过敞开怀抱的迪拜。他的经历很适合放在“出海”的命题里,用来筛选那些需要被“破灭”的,以及那些需要被“坚信”的。
本期研讨成员
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新爵科技CEO兼创始人 陆浩川
Shownotes
一些商业规则,中东和中国很相似(13:30)
出差中东的成本已经很便宜了(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