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秋时期,吴国公子基礼在外漫游时,发现路中央有一串遗失的钱串。他因贵族身份观念束缚,不愿亲自拾钱,转而寻找他人代劳。恰逢一名夏季穿皮袄的打柴人经过,基礼认定对方贫穷,试图以施舍姿态让其捡钱。
打柴人面对基礼盛气凌人的态度,愤然拒绝。他指着自己反季节穿着的皮袄,表明虽贫寒却非贪财之辈,更嘲讽基礼仅凭表象判断他人品性。基礼醒悟后道歉,但打柴人未留姓名便转身离去,对路中央遗失的钱串不屑一顾。
此事令基礼深感惭愧,意识到贫穷不等于卑贱。打柴人以行动诠释了贫者的傲骨志气,打破以身份和衣着衡量品德的偏见,揭示物质匮乏与精神卑劣并无必然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