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是汉末三国诗人曹植的代表作,以"白马"起兴,实际塑造了一位理想化的游侠少年形象。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潇洒威武形象,结合"连片西北池""扬声沙漠垂"等场景,凸显其不同于战国秦汉游侠的特征。
战国至秦汉的游侠分为亲相之侠与布衣之侠两类,前者如战国四公子以权势养士,后者如郭解以武犯禁。而曹植笔下的游侠少年,通过"苏锡并梁弓""获使何参赐"等诗句,展现其"高超骑射武艺保国"的能力,强调"左右开弓""敏捷如猿"的军事素养。
该形象的核心突破在于精神内核的升华。通过"长驱倒匈奴""坐固点仙碑"等战场描写,游侠少年从传统"重然诺"的私德范畴,转向"舍身报国誓死如归"的家国情怀,体现曹植对"武艺保边抗匈奴"英雄形象的理想化构建。
诗作通过对比《史记》《汉书》中的游侠传记,创新性将个人武勇与保家卫国结合,既保留游侠"潇洒英勇"的特质,又赋予其"弃身锋刃端"的崇高使命,成为建安文学中独特的英雄叙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