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记载了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体系,通过设立层级分明的教学机构(家塾、党庠、州序、国学)和分阶段考试制度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古代教育框架。学生需经历九年学习周期,每年考核不同能力,从基础识字到通晓学问,最终培养“通达事理、化民易俗”的人才,体现大学教育核心理念。
古代教育制度强调循序渐进学习过程,从第一年“辨志”到第九年“触类旁通”,逐步实现“小成”至“大成”的目标。这种分阶段考核不仅规范了教学进度,还将教育目标与政治需求结合,旨在培养治国理政的统治术人才。
儒家教育思想虽重视实用,但其“用”集中于统治术层面,忽略科技等实用领域。这种局限导致古代教育体系偏向政治学校模式,所有学科围绕治国展开,使得教育培养政治人才成为核心导向,形成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单一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