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针对《伤寒论》第153条条文展开解读,指出该条文因用词隐晦引发历代医家争议。争议焦点集中于“太阳病一发汗,遂发热恶寒”的语义矛盾,部分学者如曹颖甫认为其逻辑混乱,但张胜兵通过考据“遂”字的“持续”含义,结合《伤寒论》其他条文(如第12、25条),论证发汗后表证未解、持续发热的临床可能性,反驳了“不可通”的观点。
条文所述误下致心下痞、表里俱虚,涉及阴阳两伤的病机。发汗伤阴、误下伤阳导致表里俱虚,而医者误用烧针迫汗,进一步扰动心神,出现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肌肉跳动)等症。张胜兵引用第82条曾武汤证治,指出肤瞤为阳虚失养所致,面色青黄属土虚木乘之象,需温阳补土;若面色微黄、手足温,则提示脾阳渐复,病易愈。
针对曹颖甫等医家质疑,张胜兵强调需结合文字训诂与临床实际理解条文。例如“阴阳气并结”实为阴阳俱虚,“无阳则阴独”指表证已罢、仅存里证。烧针误治后的胸烦、肤瞤等变证,需与热证抽搐(如风温之瘛疭)鉴别。通过梳理条文逻辑与病机演变,张胜兵认为该条文完整呈现误治后表里虚、阴阳伤的复杂证治,具有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