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提出“道”作为万物本源,其特性“寂兮寥兮”指向清虚寂寥的生命本质。富足的境界被定义为“穷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强调摆脱声色欲望与功名之累,回归内在空寂不染的状态。这一思想与禅宗大师在《悟道记》中“无形为万象主”的形而上的表达相呼应,均指向超越物质束缚的终极智慧。
通过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案例,揭示欲望锁链的循环本质。修道者最初仅需一块布,却因老鼠、猫、奶牛等外物逐渐陷入世俗牵绊,最终形成村庄。这一过程隐喻人心被欲望驱使的困境:满足一环,下一环随之而来,导致本欲简朴的生活失控。
佛学将形而上的表达归于“空”,认为生命本质即清虚寂寥。《金刚经》提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不执着于外物,保持心灵自在。唯有摒弃欲望锁链的束缚,才能实现富足境界——心灵空寂不染,外在甜淡自然,达到寂寥生命中真正的丰盈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