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弟子徐爱游历四明山期间,通过观察自然与探讨哲学,阐释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探讨”。徐爱虽受启发,但对“知行合一”仍有困惑,以“知孝悌却难实践”为例质疑知与行的分离。王阳明指出,私心杂念的隔断影响会遮蔽“心灵的本来面目”,导致知行割裂;真正的知与行应如“本能反应的知行呈现”,即见美即喜、闻臭即恶,无需二次思考。
王阳明以《大学》为例,强调圣贤教人的修身目标在于恢复心灵本体,而非单纯行为模仿。他提出,修身实践的功夫方法需从具体行动入手,如感知痛、寒、饿等真实体验,才能实现真知。若杂念阻断能量通道的启动机制,知行便难以统一,需通过保持初心与强化心理意象来激活内在能量系统。
徐爱因省清假期的返家催促即将与师分别,王阳明借机深化教学,指出“知行合一”的本质是心与道的合一。他比喻鼻塞者不知臭、空谈孝悌者非真知,强调真知必伴随笃行。最终阐明:圣贤之学需在行动中体悟,以私心杂念的清除与本能反应的培养,回归知行本体的合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