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的中标方式,从单一利率中标改为固定数量、多重价位中标。这一MLF多重价位中标方式的实施,标志着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化,赋予市场更多自主定价权,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MLF中期借贷便利工具作为央行流动性工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中期资金支持,定向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
此次改革前,MLF利率由央行统一设定,直接影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形成。LPR利率形成机制与MLF利率挂钩,进而传导至房贷利率市场化调整。新中标方式实施后,MLF利率的政策利率属性淡出,其信号功能弱化,金融机构在报价LPR时将更多参考市场资金成本变化,如同业存单利率影响因素和信贷供需关系。
央行行长潘功胜曾提出政策利率市场化调整方向,强调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核心,逐步淡化其他工具的政策色彩。本次调整是政策利率体系改革的重要实践,推动央行流动性工具体系向精细化发展,短期、中期和长期工具分工更明确,包括逆回购、MLF和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调整后,房贷利率将更直接反映市场资金供需关系,而非单纯依赖政策利率传导。若市场借贷需求不足,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变化可能推动LPR和房贷利率下行。这一机制强化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是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