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祁伯探讨水液代谢与疾病的关系,以肾为核心展开。祁伯指出,肾为水液调控之脏,若肾气不足则水气积聚,导致浮肿,称为“风水病”。其病理表现为水气滞留皮肤与脏腑之间,根源在于肾失制阴之能,并与少阴经脉密切相关。
针对水病治疗,文中提到肾经五十七穴是水气出入的关键。水病涉及标本俱病,如肺失宣肃致喘息、肾失主水致水肿,需通过特定穴位调节。此外,热病五十九穴分属头部、胸腹、四肢及五脏旁,用于泄不同部位热邪。
四季针刺方法因时制宜:春季干气初生,刺络脉分肉以应浅层气机;夏季阳脉旺盛,刺肾经分凑以调阳气;秋季阴气渐盛,刺经俞泄阴邪;冬季阳气内藏,取井荥穴平衡阴阳逆乱。这些原则强调顺应四时气机变化,调和阴阳以防治疾病。
最后,祁伯指出寒邪伤肾可化热,需通过调节气机顺逆与脏腑功能,达到“气从以顺”的治疗目标,体现水热穴论中阴阳平衡与穴位疗法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