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62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主播: 詩情劍氣
最近更新: 18小时前时长: 18:12
黄帝内经·素问 | 詩情劍氣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神有余不足调治方法

# 气有余不足病理表现

# 血有余不足调血原则

# 行有余不足经络调治

# 志有余不足骨髓关联

# 阴阳失调致病机制

# 外邪入侵传变路径

# 气血虚实鉴别要点

# 经络调治泄补原则

# 五脏病理虚实分类

黄帝与齐伯探讨人体疾病的虚实病理,提出“有余则泄,不足则补”的调治原则。齐伯指出五脏(心、肺、肝、脾、肾)分别主导神、气、血、肉、志的盛衰,若气血不合或阴阳失调,会导致神有余不足(如笑不休或悲)、气有余不足(如喘促或气短)、血有余不足(如易怒或恐惧)等病症,需通过刺络放血、按摩或补益经络等方法调节。
文中详述外邪入侵的传变路径:风雨寒暑之邪从皮肤侵入,经孙脉、络脉至大经脉;饮食起居失调则直接伤及五脏。齐伯强调气血虚实需结合阴阳平衡分析,如血病于阴则气虚,气病于阳则血虚,并指出“血与气并走于上”可致危症,需通过调经通络恢复气血运行。
针对行有余不足(如腹胀或四肢无力)和志有余不足(骨髓关联的形体异常),提出需分治阳经与分肉间,避免伤及大经。最后阐明调治需依据病位(脉、血、气、肉、筋、骨)选择相应方法,如“病在脉调血,病在肉调分肉”,并结合养生原则,强调“心安不惧,气顺则康”,以达阴阳均平、邪散正存的健康状态。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