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部署与运兵计划
光绪皇帝于七月十五日严令李鸿章出兵朝鲜。李鸿章紧急调遣淮军体系下魏光焘、马玉坤部共八千人,经大沽口海运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支援平壤北路防守;同时派遣左宝贵奉军由陆路抢占平壤以北要地。叶志超部原计划海运至平壤汇合,但因日军控制仁川,改为留守牙山牵制敌军。为增援牙山,李鸿章租用三艘英国商船运兵,试图利用英国旗规避日军攻击。
运兵船危机与情报泄露
李鸿章要求北洋海军执行牙山湾警戒任务,但明确无需护航,以避免宣战风险。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运兵船分三批出发,但因牙山湾地形限制,需通过小舢板驳船转运士兵,卸载耗时且风险极高。盛宣怀的运兵计划遭日军间谍通过天津电报局截获,日本联合舰队精准掌握了清军登陆时间与地点。
警戒任务与舰队抉择
七月二十四日,方伯谦率济远舰、广乙舰等护卫首艘运兵船“爱人号”完成卸载。次日,“飞鸟号”因载有战马、火炮等物资卸载缓慢。期间,广乙舰发现日舰踪迹,威远舰传回朝鲜国王被俘及日军宣战情报。方伯谦权衡后决定撤离,令威远舰先行返航,济远舰与广乙舰拖延至二十五日凌晨撤离,导致“飞鸟号”失去保护。最终“飞鸟号”于二十五日上午完成卸载,但济远舰与广乙舰返航途中遭遇意外。
战术矛盾与后果
李鸿章利用英国商船的策略虽暂避护航冲突,但情报泄露使运兵船暴露于日军威胁。北洋海军因未全程护航,导致卸载关键阶段防护薄弱。方伯谦的撤离决定虽保存了舰队实力,却加剧了牙山湾运兵行动的不确定性,反映了甲午战争初期清军战略协调与情报管控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