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诈骗频发,许多子女担忧父母安全意识不足。为帮助父母识别风险,讲述者将防骗知识改编成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以增强可信度。例如,通过虚构朋友的名字,详细描述新型电信诈骗手段和常见网络骗局类型,如虚假投资、冒充亲友转账等。 然而,由于骗局类型过于繁杂,讲述者不得不频繁编造新朋友的案例,导致父母逐渐察觉异常。最终,父母误以为子女频繁提及朋友受骗是“扫把星”征兆,反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一矛盾凸显了父母防骗教育中方法选择的挑战:既要传递中老年防骗知识,又需避免过度依赖虚构故事引发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