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作为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迁都大都时期。元代遗迹仅存两棵古树,分别为槐树和柏树,相传为元代祭酒许衡所植。乾隆时期创建的辟雍大殿是国子监核心建筑,其设计融合“天子之学”理念,通过人工引水形成“石池环水”格局,曾用于举办皇帝讲学典礼,后逐渐荒废。
国子监内碑刻众多,包括蒋衡手书石刻十三经和明太祖训示太学生的白话碑文。后者记载了严苛学规,涉及对违纪学生的残酷惩罚,反映了明代办学“以严为本”的政策。清代监生待遇与课业松散,毕业多任基层官职,部分参与典籍抄录,捐监制度使得监生资格可通过购买获得。
国子监祭酒职位清闲且无实权,收入主要依赖捐监手续费,年入可达数千两。据世代在国子监当差的老董口述,官吏通过印制考卷、签发监照等途径牟利,形成特殊经济链条。清末国子监功能衰退,最终改为首都图书馆,馆藏以孔德学校、法文图书馆的古籍为主,涵盖俗曲、鼓词等特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