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 年赫兹的一个意外发现,让 “光电效应” 成了经典物理的 “死结”:红光再强也打不出电子,紫光轻轻一照电子就 “秒现身”,这些反常识现象,连顶尖物理学家都摸不着头脑。
直到 1905 年,26 岁的爱因斯坦 —— 这位白天审专利、晚上在草稿纸写满 “奇怪符号” 的瑞士专利局职员,突然抛出 “光量子假说”:光不是连续的波,而是一份份 “光子啤酒”,只能整杯喝,不能分着来!还写下光电方程,把困扰学界的谜题全解开。
可这个颠覆认知的理论,却被包括普朗克在内的学者群起质疑。这个 “小职员” 的草稿纸理论,到底怎么戳破经典物理的漏洞?又为何成了量子革命的关键钥匙?
清华物理系博士栾春阳(曾在《科普中国》《中国科普博览》等平台发表几十篇量子科普),带你从赫兹的电火花,到爱因斯坦的草稿纸,读懂这场 “小人物掀翻大物理” 的科学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