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鬼谷子在用人哲学上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两者均认识到人类存在显著的性格差异与禀赋多样性,如《论语》中孔子针对子路的激进与冉有的怯懦采取不同教育策略,体现其“有为以目”的理念,试图通过引导改变弟子性格。然而鬼谷子提出“无为以牧之智慧”,主张顺应人性特质进行筛选而非强行改造,强调人的胆识、仁义等差异天然存在,需通过“捭阖进退”之术驾驭。
从实践层面看,孔子虽试图改变弟子命运,但子路最终因勇猛性格牺牲,印证“性格注定命运”的规律。鬼谷子则主张用人的底层逻辑应是“筛选重于改造”,尤其对三观成熟的成年人,需根据其特质采取不同交往策略:对怯懦者鼓励,对激进者抑制,通过“权变看人下菜碟”实现有效管理。
二者的分歧本质在于对人性的认知深度。孔子秉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信念,而鬼谷子更强调“禀赋顺应天道”的道家思想,认为真正的用人高手需在“顺应人性用人”的基础上,结合筛选与权变智慧,而非违背自然规律强行扭转人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