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近期推迟访华后又主动寻求对话的行为,暴露出德国对华战略调整动向的反复性。其言行不一被指缺乏对华长远规划缺失,尤其在涉台问题、中俄关系等议题上渲染意识形态对华政策,导致中德互信关系重建路径受阻。国际观察认为,这种价值观外交矛盾表现可能进一步加剧中欧战略信心缺失。
德国政府内部对华态度存在分歧,既强调中国威胁论和系统性竞争关系,又无法忽视德国对华经贸依赖现状。这种矛盾反映出西方冷战思维局限性,即试图以非敌即友的传统框架应对中国这一独特角色。中国在军事、经济领域的综合实力与和平发展路径,使得德国等西方国家缺乏历史经验参照,难以制定连贯策略。
欧盟当前面临战略自主困境,政治动荡与右翼崛起加剧了政策不确定性。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其外交反复性不仅影响中德关系,也削弱了欧洲整体对外协调能力。分析指出,若德国希望恢复战略互信,需摒弃短期议题导向,明确中德系统性竞争关系的长期管理框架,而非仅聚焦意识形态冲突或特定事件。
历史经验对比显示,西方列强惯用结盟对抗模式,但中国“非敌非友”的定位打破了传统博弈逻辑。德国既无法效仿冷战时期对苏联的遏制手段,也难以平衡价值观外交矛盾表现与务实经贸需求。这一困局凸显西方国家在百年变局中战略思维的滞后性,以及缺乏适应新型大国关系的长远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