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两位孤独症青年与其母亲计划从大理乘机至西安,因主动申请绿色通道服务,遭东航以“影响其他旅客”为由拒载。尽管此前他们在上海、杭州机场体验过无障碍出行服务,此次事件引发对孤独症患者乘机权利的质疑。两位青年在安检过程中表现安静,未出现刻板重复行为,仍被航司单方面判定为安全隐患。
公众对神经发育障碍的认知偏差成为争议焦点。部分网友误将孤独症等同于精神疾病,将刻板行为误解为潜在危险。实际上,孤独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多数无攻击性。航空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导致绿色通道服务异化为区别对待的标签,特殊需求旅客的权益保障流于形式。
根据《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残疾人与普通公民享有同等航空旅行权利,航司不得因非自愿行为拒载。东航单方面拒载行为涉嫌违反航空运输管理规定,且未履行安全评估义务。后续涉事家庭改签西藏航空顺利成行,对比东航航班的处理方式,暴露服务规范执行不一的问题。
事件反映航空服务需强化特殊旅客服务规范,明确安全评估标准,避免因认知偏差引发歧视争议。完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落实无障碍出行法律保障,是推动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关键。公众讨论有助于提升社会对神经发育障碍群体的理性认知,将无障碍理念转化为常态化服务,而非依赖个体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