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暴低龄化趋势加剧,未成年人因网络暴力导致心理问题的案例频发。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6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但超过50%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身边发生过网络暴力隐蔽化侵袭,30%以上曾参与相关活动。技术的低门槛与低成本特性,使未成年人更容易通过匿名攻击、泄露隐私等方式施暴,甚至产生技术优越感。
从心理层面看,青少年前额叶皮层发育不足导致其情绪易冲动,行为易受群体影响。若家庭环境中存在冷漠或辱骂等不稳定家庭环境影响行为,孩子可能将负面互动模式带入网络,将尖锐言辞作为情绪宣泄出口。此外,青春期自我认同需求与网络高反馈机制结合,使极端言论更易被关注,进一步推动模仿和从众行为。
解决这一问题需多维度干预。网络素养教育必修课程应纳入学校体系,教授非暴力沟通与理性表达,帮助未成年人建立道德边界。家庭需反思语言模式,避免以情绪化方式对待孩子,防止语言暴力模仿行为。同时,成年人舆论环境缺乏理性的问题亟待改善,成年人在讨论网暴时若自身使用语言暴力,将误导青少年形成“以暴制暴”的错误认知。
外部惩罚与教育手段需并行,但仅聚焦处罚力度或法律年龄调整难以根治问题。培养共情能力、强化尊重与善意的表达,才是减少未成年人网络暴力的关键。只有成年人率先学会理性沟通,才能为下一代构建远离暴力的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