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首次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了1935.3克月壤样品,为研究月球背面与正面的物质差异及“二分性”问题提供了关键数据。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测定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将月球撞击风暴起始时间向前推进至少1亿年。这一发现揭示了撞击事件强度呈渐变衰减趋势,为太阳系撞击历史研究提供了新标尺。
在3.5克月壤样品中,科学家发现了3颗150-350微米的撞击熔融岩石碎屑,结合遥感与地球化学数据,确认其为阿波罗盆地形成的直接证据。此前学界认为月球撞击风暴发生于38亿至40亿年前,新研究通过岩石碎屑分析精准限定了时间范围,并揭示了月球火山活动、磁场强度波动及水分布差异等演化细节。
目前,我国已启动嫦娥八号任务规划,计划2028年前后在月球南极着陆,验证利用月壤就地建造设施的可行性,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标志着我国在月球地质研究与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