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瞿骏教授从地方视野与长程革命的角度重新审视五四运动,强调其作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承转环节。通过分析地方读书人在清末新政与五四时期的角色,揭示五四运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辛亥革命等历史进程形成延续性关联。
研究聚焦于“老新党”群体的进退失据,指出这批清末新党在五四时期面临新旧文化冲突,既试图融入新思潮,又难以摆脱儒学底色。例如钱穆早年作为地方小镇青年,既热衷阅读《新青年》,又通过传统学术路径谋求上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在地传播的复杂张力。
瞿骏以江浙地区为例,阐释新文化运动的多元性:上海周边城镇通过商业出版网络接受新思想,形成与北京不同的地方实践。这种传播模式揭示五四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中央与地方互动的结果。
对于五四青年的精神画像,研究指出两类典型:一类如傅斯年等学人,兼具世界主义情怀与民族危机意识;另一类如毛泽东等革命者,融合心学思想与行动实践。两类群体共同展现出在历史浪潮中主动踏浪又受限于时代条件的特征,印证了长程革命视角下五四运动的多维面向。
烟雨平生:钢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