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背景与霍英东的决策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爱国商人霍英东凭借战争期间物资贸易积累财富,决定进军当时小众的香港房地产行业。尽管行业被四大家族垄断且回本周期长,他预判逃港潮和联邦特惠税政策导致人口激增,住房需求将推动房地产发展。
香港房地产行业与四大家族
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年交易额仅数千万,行业由历史家族、何其中家族等四大家族主导。其中,历史家族靠鸦片和地产发家,其成员利奇森为共济会华人总导师,掌控铜锣湾使馆大厦等核心资产,霍英东计划购入该大厦作为投资起点。
霍英东的创业布局
霍英东成立霍姓夜堂置业有限公司,投入465万注册资本,为当时个人全部资产。他选择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明确破产清算上限为465万。尽管缺乏现代管理经验,他仍坚持购楼计划,瞄准铜锣湾使馆大厦,意图通过租赁或转售获利。
历史家族与交易阻力
使馆大厦为历史家族在铜锣湾的顶级物业,吸引外交官和富商居住。霍英东需与家族掌门人利明泽谈判,但因资本实力悬殊,外界普遍质疑其能否在垄断市场中突围。这一决策凸显其“敢闯敢干”的商业风格,也为后续地产事业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