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杨思贤通过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户籍档案卡,发现其太爷爷曾居住于夫子庙长生祠附近。借助档案卡上的门牌信息,他首次看到太爷爷的户籍记录,弥补了家族照片缺失的遗憾。这一发现源于电影《南京照相馆》引发的寻根热潮,越来越多南京市民通过户籍卡查询,追溯祖辈生活轨迹。
李欣家族自2016年起系统整理家族历史,通过大伯李少明主导的口述历史项目,记录姑奶奶等长辈对战争年代的记忆。为验证口述内容,他们走访南京图书馆、国家档案馆,查证日军侵华期间房屋被占、家族避难的史实,并将户籍卡上的照片分享给亲属,重现家族成员面貌。
两代人的寻根行动均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结。杨思贤结合奶奶讲述的1937年避难经历,与档案中家族质押产业的记载相互印证;李欣家族通过查证日军侵占房屋的史料,还原祖辈生活细节。这些家族故事与战争历史鲜活见证相融合,成为市民理解城市变迁的微观切口。
南京市民的寻根行动不仅依托档案馆的历史档案检索,更借助社交平台传播。杨思贤将查档经历发布于小红书,推动公众关注家族历史研究。李欣认为,家族经历汇聚成国家记忆,个体寻根行动是对“甲史及国史”理念的践行,为城市历史提供具象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