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景教授的《心理抚养》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需重视心理抚养而非仅关注物质条件。心理抚养包括婴幼儿时期的情感抚养和3-6岁的性格教养,两者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情感抚养的方法需在0-3岁阶段实施。父母应通过及时回应需求,如饥饿、陪伴等,帮助孩子建立对外界的信任感与安全感。此阶段父母亲自抚养的优势在于能形成依恋关系,为后续性格教育奠定基础。案例显示,情感抚养充分的孩子更易发展出亲社会行为与共情能力。
性格教养的原则则聚焦3-6岁儿童。父母需设定清晰的行为界限,在犯错时及时制止并坚持原则。例如,通过冷静处理哭闹、引导语言表达需求,培养孩子抗压能力与理性沟通习惯。过度宠溺或放任易导致性格偏差,如案例中儿童通过极端行为索取物品,凸显规则教育的重要性。
书中指出,犯罪心理学研究专家发现,多数犯罪者幼年缺乏心理抚养,如留守儿童或父母教养方式矛盾。李美景呼吁父母平衡物质与心理投入,尤其在婴幼儿心理发展关键期加强陪伴,避免因忽视情感需求导致心理问题。通过科学的情感抚养与性格教养,孩子能形成积极情感与健全人格,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