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办,20支来自全国的技术团队与人类同赛道竞技。赛事采用人机共跑模式,机器人需应对爬坡、拐弯等真实路况挑战,天工人形机器人以2小时40分钟夺冠。比赛暴露了机械故障、通信稳定性等问题,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技术极限。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指出,硬件稳定可靠性测试与核心算法开发能力是关键。参赛机器人需配置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并通过算法实现高精度关节协调运动控制。赛事中多次出现电池脱落、摔倒重启等现象,反映出长时间奔跑对能源系统的严苛要求。
上海卓一格团队凭借仿生驱动技术突破,使行者二号成为唯一未换电完成21公里的机器人。其仿生结构高度拟人化,整机重量仅30公斤,时速达8公里。团队通过提升电机功率密度与电池能量密度,为解决机器人续航瓶颈提供了新路径,验证了仿生技术在能效优化中的可行性。
业内专家强调,人形机器人赛事不仅是动态性能测试场,更是技术验证平台。赛事结果证实,仿生驱动与能源系统创新可同步突破续航瓶颈与能效瓶颈,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