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普陀区用录音电话关爱老人被投诉,背后真相如何

所属专辑: 990早新闻
最近更新: 16小时前时长: 05:52
990早新闻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录音电话关爱服务流程

# 高龄独居老人关爱清单

# 社区工作智慧实践案例

# 投诉处理机制优化方案

# 老龄化社区管理网格体系

# 子女沟通缺失解决方案

# 基层服务创新协同模式

录音电话关爱服务引发争议
上海普陀区宜川路街道推出录音电话关爱服务,通过实时监听、特殊情况识别和未接通名单核查等方式,为5300余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高温、用电安全等日常提醒。该服务由3名工作人员额外承担,日均覆盖500多位老人,但因使用录音电话形式被投诉“缺乏温度”。
社区工作智慧实践案例
街道采用“标签工作法”和“快转群”机制,根据老人需求定制不同频次的上门关爱。例如,居委会戴昭霞收到未接通名单后,立即实地核查独居老人情况,并与家属沟通。社区服务办高鹏飞表示,部分子女电话被录入系统是为应急联络,但因投诉已调整服务流程,直接联系老人增加工作量。
投诉处理机制优化方案
投诉事件推动街道重新梳理沟通机制,删除部分子女预留电话,强化社区网格员对独居、失能老人的精准关爱。通过“老伙伴计划”和居委快转走访,街道上周对投诉家庭上门三次,但子女未完全知情。
老龄化社区管理网格体系挑战
宜川路街道老龄化率达46%,高龄独居老人超3000位。录音电话服务是人力紧张下的补充措施,需与人工上门、常护险服务协同。技术工具虽提升覆盖效率,但需兼顾高龄独居老人关爱清单的精准性,如耳背老人需专人核查。
子女沟通缺失解决方案与社会共识
事件反映基层服务创新协同模式需平衡技术效率与情感需求。街道呼吁子女主动参与老人关爱,与社区工作者共同构建情感支持网络。双方通过双向调整达成共识,强调社会温暖补位需多方协作,而非单一技术手段替代亲情联结。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