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江门地下700米的地下中微子探测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近日完成两万吨液体闪烁体注入,标志着全球最大液体闪烁体探测器进入运行阶段。该装置将精准捕捉53公里外台山、阳江核电站产生的核电站中微子,并以高精度中微子能谱测量技术,破解中微子质量顺序测量这一科学难题,为揭示基本粒子质量起源及宇宙物质反物质差异提供关键数据。
实验核心目标聚焦于中微子质量顺序测量,通过四点五万只光电探测器捕获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反应的微弱信号。这一技术突破使中国在继大亚湾实验后,再次站到国际中微子研究前沿。未来,该装置将作为多功能中微子观测站,拓展至超新星爆发粒子探测、太阳中微子及地球内部中微子扫描等研究领域。
相较于美国多诺实验和日本Hyper-K装置,江门实验凭借超高能量分辨率,在核电站中微子监测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其自主研发的液体闪烁体提纯技术、光电探测技术还可应用于医学成像、半导体制造及核电站远程监控。长期目标包括利用中微子穿透性探索地幔放射性热源分布,推动资源勘探与地球物理研究。